鴻慶寺 資料圖
義馬市處于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的核心地區,歷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在地理位置上,義馬介于靈寶秦函谷關與新安縣漢函谷關之間,是古代兩京長安和洛陽的必經之地,是絲綢之路上的驛站。絲綢之路作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,不僅是重要的經濟通道、軍事要道,還是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傳播通道。千百年來,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楚坑記錄著戰爭的殘酷,修建于北魏時期的鴻慶寺展示著燦爛的佛教文化,眾多歷史人物、文人騷客為它們不吝筆墨留下詩篇,武則天、上官婉兒等在此駐足,詩圣杜甫有感而發,這一切都讓這里的歷史更加生動。
激發情感共鳴的楚坑
《史記?項羽本紀》記載,“項羽立章邯為雍王,置楚軍中,使長史欣為上將軍,將秦軍前行至新安,吏卒竊言曰:秦吏卒尚眾,其心不服,至關中不聽,事必危矣,不如擊殺之。而獨與章邯、長史欣、都尉縛于秦,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于新安城南”。
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后,秦將章邯率兵投降,項羽立章邯為雍王西攻秦都咸陽,途至古新安縣,因懼兵卒嘩變,于是連夜將二十萬秦兵盡坑殺于城南(即現在楚坑),獨留章邯、長史司馬欣、都尉董翳三人。
楚坑,即項羽坑秦卒處。在今義馬市政府駐地西南三公里廿里鋪李杏灣村??訓|西長400米,南北寬250余米,深20米至30米。
公元759年春,唐軍未能平息安史之亂,全線潰敗,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,不得不離京。他離開洛陽,途徑新安、石壕、潼關,趕往華州任所途中,所經之處,哀鴻遍野,民不聊生,引起詩人感情的強烈震動,在見到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兵的楚坑后,他寫下了這首飽含情感的《楚坑》:
項氏何殘忍,秦兵此處坑。
愁云終古在,鬼燦至今明。
竟使皇天棄,應輸赤帝爭。
臨亡猶自嗟,頸血污蒼精。
“項氏何殘忍,秦兵此處坑”,第一句直接寫項羽殘忍殺害秦兵,表明了作者對戰爭的憎惡態度,也暗含了作者對安史之亂導致民不聊生的痛恨?!俺钤平K古在,鬼燦至今明”中,“鬼燦”猶言鬼火,即磷火,戰爭中逝去將士的愁云依稀尤在,而累累白骨更是生成經年不滅的磷火,這讓杜甫認為,連上天都要放棄兇暴殘忍、殘暴嗜殺的項羽,違背天意人心,敗給劉邦是咎由自取,再正常不過。最后一句中“污”字的使用,更體現了杜甫對戰爭的厭惡之情。
清朝的一代國學大師王柏心(1797年—1871年),字子壽,號螺洲,湖北監利(今湖北省洪湖市)人。道光二十四年進士,授刑部主事。主持荊南書院數十年,桃李滿天下,他也有一首《楚坑行》留世:
二十萬軍作降虜,一夜盡化冢中土。
降將三人獨不死,秦人痛之入骨髓。
嗟呼秦人汝安知,長平鬼哭當怨誰?
禍莫大于殺已降,古人蹈此皆夭亡。
楚人屠秦楚已斃,子兵無復生還鄉。
不見約法父老喜,長安西來作天子。
該詩立意明確,記述當時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兵,獨留三個將領,從而引出秦人對此事的痛恨之情。隨后,作者話鋒一轉,又拿長平之戰的殘酷來質問秦人,從而得出“禍莫大于殺已降,古人蹈此皆夭亡”的結論,是戰爭導致無數將士再難還鄉,詩人列舉了多個典故,在最后一句,“君不見約法父老喜,長安西來作天子”,直接引出和咸陽百姓“約法三章”的劉邦,最終能贏得天下,是因為得到了民心。通過項羽坑殺秦兵與長平之戰類比,劉邦和咸陽的百姓“約法三章”以平復萬民,開創盛世進行對比的手法,警喻當朝統治者民心的重要性。
記錄繁華過往的鴻慶寺
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的文明溝通。公元1世紀,漢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,佛教沿絲綢之路從印度傳至中國,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,創造了繁盛的佛教生態。鴻慶寺于北魏時期開鑿,因位于頗有靈氣的白鹿山上,同時有大量佛龕、佛像和佛傳故事而聞名。宗教文化的興盛,與當政者對佛教的態度和百姓的信仰程度有很大關系,當時的官員和百姓紛紛到寺廟祈福,希望得到庇佑。圣歷元年(698年),女皇武則天偕同孫女安樂公主蒞臨此地,見到數量眾多的大雁云集白鹿山峰頗為震撼,當即賜名“鴻慶寺”。從北魏至宋,伴隨著佛教的盛行,鴻慶寺經歷了數次擴建,逐漸成為規制恢宏、香火鼎盛的民眾禮佛活動的中心。加之便利的道路交通,使鴻慶寺周圍圍繞禮佛活動漸漸形成功能完善的聚集性村落,留下了當時繁華盛況的歷史見證。
北宋司空、太尉、康國公韓絳任河南知府時,曾到鴻慶寺一游并留詩一首。韓絳(1012年—1088年),字子華,開封雍丘(今河南杞縣)人,宋仁宗年間高中進士甲科第三名探花,進士及第,擔任太子中允,陳州通判,累遷三司使,曾與王安石一起推動熙寧變法,他的《游鴻慶寺》,描繪了當時鴻慶寺香火鼎盛的熱鬧場景:
久旱雨初足,樂游春正深。
喧闐觀士女,清曠入山林。
佛界云成寶,僧園地布金。
方塘探子石,高閣會賓簪。
沙水通溪白,松筠逐徑陰。
紛華從滿目,幽寂自虛心。
印組端為累,巖扃得暫尋。
晚風吹綠野,歸騎已骎骎。
這首詩中,韓絳描繪了春天久旱求雨得償所愿后來鴻慶寺游玩,看到人們歡樂游春不禁引發諸多感觸?!靶D觀士女,清曠入山林”中的“喧闐”指喧嘩、熱鬧?!笆颗狈褐该癖姲傩??!百e簪”指賓客戴的簪子,代指賓朋。但是“紛華從滿目,幽寂自虛心”一句,卻寫出了作者雖然看到的是滿目繁華,卻要在心中尋找一片幽靜空寂之所。由此,生出了“印組端為累,巖扃得暫尋”的想法,走入山林的作者不由感嘆,為官確實很辛苦,希望能找到一處可以暫時休憩心靈之所?!坝〗M”指“印綬”,借指官爵?!岸恕币鉃榈拇_、果然?!皫r扃”指山洞的門,借指隱居之地?!绑V骎”指馬跑得輕快。當晚風吹過山野,回去的車馬踏著輕快的步伐將人們帶回到現實中。
與韓絳同游的吳師孟依照《游鴻慶寺》的格律和內容創作了一篇姊妹詩《和韓絳游鴻慶寺》,吳師孟 (1021年—1110年)成都人,字醇翁。官至左朝議大夫:
十里東郊道,茲游歲月深。
參僚從行府,高會適叢林。
稚子喧沽玉,春姬笑子金。
咳珠僧護寶,醉弁客遺簪。
天賜連宵澤,民歡畢晝陰。
分明造物手,自在出塵心。
非相雖無住,殘芳尚可尋。
都人望旋旆,車馬又骎骎。